杏彩体育官网入口:千年稼穑唱大风
“农耕”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到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从孝亲近友、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到乡风文明建设;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农耕文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从乡土之间“长出来”的古老农耕文明,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既有寿光、诸城等“三个模式”发源地声名赫赫,也有峡山、寒亭、临朐、高密等各县市区(开发区)农业特色各美其美。譬如峡山区域,地处潍水之畔,坐拥一泓绿水,五千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2008年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建区以来,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下的农业发展,为千年农耕文明注入源源不绝的源泉活水。
民以食为天,稻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主粮。历史上用五谷为名的地方有两个——“稻城”和“麦城”。“麦城”因三国时关羽败走此地而为世人熟知,名字的由来是吴人伐楚,伍子胥为夹攻此城,在其左右筑驴、磨两城,而中间的地方自然被称为“麦”城,与粮食丰收无关。
稻城,在我国曾有两处,一个是四川的稻城县,来源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光绪年间改为“稻成”,期间又改为“稻城”,一直沿用至今,也与水稻种植关系不大。真正与水稻密切相关的,仅有峡山的“稻城”。
稻城位处潍水(潍河)、渠水(渠河)交汇处,水资源丰富,是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可追溯至大禹治水时期。《史记·夏本纪》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这是中国文献中最早对水稻种植的记载。
《史记》中的“益”即伯益。伯益是史料中记载的最早教民于低洼之处种植水稻之人,是舜之虞官,掌管山泽,教民种稻亦是其本职,《史记·秦本纪》中载:益“与禹平水土。”伯益以其虞官之职跟随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教民引水灌溉种稻。史传《山海经》为伯益所作,《山海经》中《海内经》中有关于水稻的记载:“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史记》中称琅琊之地“被海为膏壤”。伯益跟随大禹为治水踏遍九洲,又作为舜之虞官掌管山泽,教民种稻亦是本职,具备著作《山海经》的义务和条件。伯益因其功而封于费地,即秦汉琅琊之地。据曲阜师范大学徐新强副教授考证,“后世‘琅琊之稻’源头即为伯益于封地教民所植之稻。”稻城时属琅琊,知名度最高,琅琊之稻即为稻城之稻。
大儒郑玄的故居也在稻城。峡山区郑公街道郑玄故居周边,就是历史上因水稻大面积种植而被称为“稻城”的地方。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稻城,县西南五十里。潍水堰侧。汉县,属琅邪郡,武帝封齐孝王子定为侯邑。《志》云:旧有塘堰,蓄潍水溉田,因名。亦谓之郑城,有康成(即郑玄)故宅也。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pǐ同匹)梁。《城邑考》:县西南五十里潍水东,又有龙且城,城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即韩信击杀龙且之地也。
稻城乡更名后即为郑公乡。《汉书》中载“稻,侯国”,并记载了自汉武帝元朔四年(125)封刘邦的曾孙、齐王刘肥之孙刘定为稻侯起,历刘阳都、刘咸、刘阅、刘永四代嗣爵,共传五世,至王莽篡汉时侯国被除。可知在汉武帝时期,稻城已经是繁华之地。由此观之,稻城郑城同属一地,且为乡级,先有稻城后有郑城,郑玄祖籍即为稻城,稻城因大儒郑玄而更名为郑公乡,更名时间约为公元196年。《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载:北海太守孔融……,至于奠事名儒郑玄,执子孙礼,易其乡名日郑公乡。
耕地是农业的根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生态是农业的方向。峡山,作为省内首个以生态经济命名的省级开发区,从建立之初,就坚决摒弃“先发展、后治理”传统路径,宁肯“慢发展”,也要“高质量”,注重生态化发展,持续发挥地域生态优势,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续写农耕文明的时代新篇章。
峡山耕地面积30.4万亩,占陆域面积的比重在全潍坊市居首,坐拥山东省内最大的人工水库,水面面积144平方公里,总库容14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潍河、浯河、渠河穿流而过,水利设施繁星点点,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大鱼大。峡山有江北最大的有机鱼认证区。峡山水库21.6万亩水域中,所产的鱼类正式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为江北最大,形成了“南千岛湖、北峡山湖”的淡水有机鱼美誉。新和盛飨食集团成为肯德基、必胜客、汉堡王、华莱士等知名餐饮连锁品牌的主力供应商,创建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水美物美。峡山有机产业布局早,产品多,自建区以来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已建成了现代农业园区42个,注册有机产品商标12个,产品120多个,产量2000万斤。42个蔬菜产品通过欧盟、美国有机认证,生产的有机菜进入北京、上海、香港等高端市场,成为上合青岛峰会食用菌食材指定供应商,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峡山有机”品牌全国叫响,优渥“有机汇”成为京东有机生鲜类销量第一品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集约、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初具雏形。
地富粮丰。近几年,峡山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实现全覆盖,夏、秋粮食面积、总产实现3年连增。国际首创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效缓解大豆进口“卡脖子”问题,农业产值连年增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地沃果香。峡山人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优质生态资源,在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种植经济作物近7万亩,果品超1万亩,同时农业种植与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联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业态补链、技术增链、品牌强链三项创新行动,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峡山获得诸多国字招牌,先后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开发区。
作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辐射区,峡山先后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山东省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获批山东省首个国家级全域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以及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试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现代农业走深走实,“农业+”点面开花。
粼粼湖水,葱葱田畴,郁郁林草,“半岛绿肺”……这一派绿水青山,不就是一座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吗?!
烈日当头,峡山凤凰岭畔,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内的试验田里,助理研究员冯铃洋正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洁田里钻出来,汗水打湿了衣襟。
研究院国际首创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每亩玉米产量1300斤,同时收获大豆300斤,每亩净收益比单作玉米增加700余元,节约农药及作业成本37元/亩,作业效率提升62%,如果在全国推广,可多产玉米8000多万吨、大豆2200多万吨,有效解决玉米大豆长久以来的“争地”矛盾。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于2017年落地峡山。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这样的合作模式让校、地双方都尝到了甜头。院长邓兴旺说,研究院集聚了高层次人才700余人,建成了38个独立实验室,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9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13个,玉米新品种、小麦杂交育种2项成果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绘制世界首个无缺口西瓜参考基因组,构建世界首个饱和西瓜突变体库,新开发优质西瓜品种4个;选育球形、蝶形爆裂玉米高代自交系120多个,有效解决了我国爆裂玉米60%依靠进口问题。
另外,依托丰富水资源优势,峡山区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打造国家鲑鳟鱼种质资源库和引育种中心,搭建水产种苗育种基地、现代设施渔业科技产业园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万吨优质银鲑产业链示范基地,保障了鱼种安全,打响了渔业品牌。
在位于王家庄街道解戈村北的丰年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里,几十亩的蓝莓大棚里,蓝莓果树郁郁葱葱,煞是喜人,但与平常农业大棚不一样的是——这里几乎看不到正在劳作的工人。技术人员介绍,这里的每一棵蓝莓果树都在独立的盆栽中生长,通过搭配调节,盆栽内的土壤成分能够模拟出作物优产区的土壤构成,随着大棚内部温度的提升,通风系统自动开启,浇水施肥由依靠智慧终端系统精准控制,既节水节肥,又能保障作物生长。通过对作物土壤、环境等因素的数字化控制模拟,全国多地的优质作物都可以在丰年年的大棚中产出。
“自动化”“智慧化”“无人化”的背后,是科技团队对各种作物种植技术、土壤成分、环境等要素的收集和数字化模拟。峡山区以省级智慧农业基地、智能牧场认证为契机,打造了生姜繁育、生态养殖、有机蔬菜等8个智慧农业场景,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此外,峡山还通过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通过智能农机核心传感器、智能农田作业机器人、大田作物模型、遥感图像识别等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提高大田作物种植效益。
秸秆废弃物处理是农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峡山大姜种植面积大,针对姜秸秆量大、难粉碎、久堆不腐、随意丢弃易造成土壤污染等问题,近几年来,峡山在全国首创姜秸秆深度加工处理技术,对姜秸秆进行统一回收、集中粉碎、综合利用,每年可处理姜秸秆300万吨,萃取姜精油3000吨,产值12亿元以上,姜秸秆萃取后的废渣加工成可降解新材料,每年产生生态效益10亿元以上,生态循环农业,让垃圾“变废为宝”。
时值夏末,天气仍热。在位于岞山街道的山东新和盛飨食集团有限公司新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进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这个年产六万吨预制菜熟食加工项目将于今年10月份完成建设并开始试运行,年内新增产值2亿元。以后,每年可实现产值14亿元,产销量将达到全国前三位。
作为预制菜产业的起源地之一,近年来,峡山抢抓预制菜产业风口和万亿级新市场战略先机,建设预制菜科创产业园,成立预制菜产业研究院,引进日冷集团等国外先进技术,打造中华预制菜创新中心,以预制菜新业态补齐农业“接二连三”链条空缺。目前,全区预制菜菜品达到400多种。每年固定举办“新时代·新鲁菜”创新大赛,成立了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冷链仓储交易中心,打造链条式、集群式发展的预制菜产业生态体系。盘盘预制菜,让传统的农业生长出了更大的价值。
王家庄街道河头村的樱桃园里,园主张可凯和工人们正在增施基肥。张可凯说,月份是樱桃树根系生长的高峰时期,也是树体养分积累的关键时期,现在追好肥,明年丰收就更有望了。
张可凯是河头村的一名“90后”,原来在潍坊市区有个不错的工作,2018年,他辞去工作回到村里帮助父亲打理樱桃园。在他的现代理念管理下,大棚樱桃产量从1800斤/亩提升到2000斤/亩,种植面积扩增了5倍,提升了部分硬件设施,安装了自动通风温控系统,提升了亩产效益,年度收益可达90万元。
特色产业的发展,人才的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粗略统计,在峡山,类似河头村这样的特色村约有70个,像张可凯一样回乡的年轻人,更是数不胜数,且越来越多。“广阔天地”让年轻人纷纷回乡“大有作为”。
郑公街道住王庄村,80岁的村民王延田在他家南墙外的小菜园里锄草。这处小菜园面积不大,种植了大葱、大蒜、茄子等多个品种,间种着几棵绿化观赏苗木。小院东面则是几棵樱桃树。老人说,一棵樱桃树一季下来能卖200多元钱,自家种的菜吃不了还送人。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