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德国人,却在广西最偏远的山区支教了18年,将整个青春奉献给留守儿童,他拒绝工资,拒绝了《感动中国》的颁奖,只因中国感动了他,他就是当代“白求恩”——卢安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山区教育的“洋雷锋”,却屡屡遭到人们的质疑和诋毁,最终无奈离去,那么这些年卢安克到底经历了什么?
1968年,卢安克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原本是工程师,为了方便照顾几个孩子,于是选择了更稳定的教师工作。
父母的教育观点很开明,他的哥哥是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卢安克一直扎根在中国山区当志愿者,妹妹跑到非洲当幼儿园老师,弟弟成为了一名创业成功的商人。
卢安克从小就不是让父母省心的孩子,他一刻都停不下来,总是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即便是他开明的父母,有时也难以理解。
一次中学考试,因为贪玩导致卢安克的成绩一塌糊涂,父母对此大发雷霆,骂他是个“坏小孩”,这句话刺痛了他的自尊心,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让他备受煎熬。
叛逆的卢安克选择离家出走,找到附近的一个帆船厂打工,因为学习不扎实,在工作中错误频出,好在老板很欣赏他的创新能力,这让他备受鼓舞。
后来,他主动要求参加帆船比赛,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被汉堡美术学院录取,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所以他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1992年,他来到东南大学的建筑系学习,1993年转入了广西农业大学,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结束之后,他选择了回到德国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在中国一年的留学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学毕业半年后,卢安克再次回到了中国,他并不着急找工作,而是选择在广西阳朔的农村待了半年。
长着一张外国人的脸,也不耽误他和当地的村民打成一片,每天跟着他们一起干农活,俨然一个地道的农村小伙的模样。
看到当地的脱粒机效率低,就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个新型的来提高效率,正是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想要改变农村就要从教育开始。
1997年,卢安克租了一个房子,在村里挨家挨户的通知:自己可以免费给孩子们上课,只要来上学就管饭管饱。
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因为他外国人的身份,没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被罚款了3000元,最终无奈返回德国。
1999年,这位德国人再次踏上了中国这片土地,汲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后,卢安克选择了广西的一所学校教英语。
卢安克很注重语感,他上课不用书本,而是用自己独有的一套教育方式,他不喜欢考试,总是能够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深受大家的喜爱。
没过多久,卢安克再次遭受打击,被学校辞退了,因为他没办法让孩子们取得好成绩,引发了学生家长的不满,而学校也觉得他没有办法保证成绩和升学率,但是这样的挫折并没有让卢安克就此放弃,他依旧心系中国的教育事业,坚持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
2003年,他再次来到中国,选择了一个更偏远的山区小学,那里没有通讯、没有公路,当地人只讲壮语,普通话都很少有人会说。
卢安克来到了他命中注定的板烈小学,这次他不再教授与升学有关的考试科目,而是担任了音乐、美术、自然等科目的老师。
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卢安克就领着孩子们在小河旁设计并建造了一个堤坝,他不想只教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教会孩子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的生活条件,卢安克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让其出资赞助,带着孩子和村民一起设计并建设了村子里唯一一条水泥路。
卢安克在课堂上从来不去讲什么大道理,而是更注重学生们的体验,他觉得说过的话可能会忘记,而感受过的事情却不同,可能现在不能理解,但是将来某一天孩子们肯定会明白。
扎根于贫困山区教育的卢安克,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群孩子黏在他身边,很多留守儿童都喊他“爸爸”。
在卢安克拍摄电视剧期间,孩子们一起讨论剧本,自己做道具,音乐也是自己编曲创作的,这部剧还改变了一个最内向的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自信了。
卢安克的到来为板烈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还让他们懂得了学习的意义,并且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他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长为多姿多彩的人。
卢安克一直在默默奉献,在山区支教的这些年,没有收过一分钱的工资,一个月只有100多的支出,鞋子破了也舍不得换新的。
为了帮助山区里的留守儿童,他还将自己翻译书籍的收入,都用来给孩子们买文具,剩下的钱则捐给了慈善机构,日子过得很是清贫。
2009年,由于想让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工作中来,他选择接受了柴静的采访,出镜《面对面》,这一决定却改变了他的平静生活。
镜头前的卢安克一头金发,面容消瘦,当谈到孩子们时,他语气都变得温柔了,他深爱着中国,还有板烈小学的孩子们,他表示:我的命跟他们连在一起,走掉就没有命了。
节目播出之后,反响轰动,确实有一大批志愿者来到了板烈小学,选择与卢安克并肩作战,却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那些志愿者的离去,给孩子们的感情带来了伤害。
卢安克的事迹不断发酵,还入选了《感动中国》,想要对他进行采访,却遭到了拒绝,他表示: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
有了名气后,质疑声也接踵而来,很多人觉得他是打脸了中国教育,还有人诋毁他有特殊癖好,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于是卢安克决定关闭自己的社交账号。
卢安克在2004年时出过一次车祸,脊椎压缩了3厘米,流言蜚语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得不多次返回德国休养,可他还是放不下板烈小学的孩子们。
再次回到小山村之后,他发现很多人以“崇拜者”的名号,总是蹲守在村子里,这在无形中打扰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于是卢安克选择离开了那个村子,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
他在中国的山区小学里耗费了整个青春,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你觉得卢安克的付出值得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