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烦恼,是一个桃源般的小山村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次。”这句话,是浦北县福旺镇北兰村的村民李燕萍最崇尚的“名言”。
15年前,她从一名在南宁市经营装修小有成就的老板,返乡摇身变农民。15年后,她用细心、耐心、恒心,在家乡沃野,描绘了一幅“丰收图”。
2014年,因为在粮食生产中贡献显著,李燕萍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22年,李燕萍和丈夫的和美故事,让他们的家庭获得了“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那时年轻,干活有使不完的劲。”回忆勤奋的过往,李燕萍说,1996年从福旺镇镇脚村嫁到北兰村后,次年她便和丈夫林强到南宁打工,从事室内装修。经过12年的努力,夫妻俩有了一点小积蓄。
“面对因劳动力外出打工而荒芜的田野,我似乎听到土地的呼唤,它们想再现曾经稻香扑鼻的图景。”春节回村,李燕萍走在田间,不由心疼起多年来撂荒的田地。
“老林,给我20万元,我要种地!”看着曾经发誓要跳出“农门”的妻子,丈夫林强有些不相信,“想好没有?别打退堂鼓哈!”
钱都是夫妻俩辛辛苦苦挣来的,当然不能打了水漂。她先后考察了浦北县城和福旺镇的菜市场,发现市场上优质、适口蔬菜供应不多。于是,她便租下了村中撂荒的几十亩田,用自己在娘家掌握的农家肥育壮、草木灰杀虫等技术,所种的豆角、菜心、黄瓜很快打动了消费者的心。2008年,她种菜纯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供应市场蔬菜总量达800多吨。
种菜赚钱没过多久,李燕萍又打算种水稻。“你要相信你老婆嘛!”禁不住一句句动员,林强又拿出家中仅有的30万元来支持妻子。
“她是个有不少想法的人,不仅将水稻种植从单季稻变为早、晚稻,还在冬种期间栽种马铃薯,提高水田综合收益。”北兰村党总支梁训桂说,李燕萍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大家眼前一亮,决定跟着她干。
不过,创一番事业并非总是称心如意。由于对气候因素考虑不周,在2010年早稻收获期间,当地连降数天暴雨,李燕萍承包的40多亩稻田被洪水浸泡,加之缺乏烘干设备,损失惨重。
“我要给自己充电,要改变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11年,她主动参加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习,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水汽平衡、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新知识”渐渐在她的脑海中扎根。
心中隐痛的雨季稻谷发芽问题,2020年也被她一举攻克。李燕萍投资270万元建设每日可烘干80吨稻谷的车间,让跟着她种植水稻的乡亲即使在雨天收割稻谷,也不用担心发芽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李燕萍四处为科学种田“取经”,带头在村里普及机械化种田。如今,她担任理事长的绿源粮食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喷雾器等机械13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5台。
“在她的带动下,全镇种植10亩水田以上的种粮大户,就有42人。”福旺镇刘晋说,种粮有收益、种粮有榜样,去年该镇种粮大户向国家粮库供应了950吨优质水稻。
爱常在,事竟成。每年六一儿童节,给镇上的学生赠送1000多个蛋糕,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这个习惯,李燕萍已坚持了三年。
“‘三八’也好,‘七一’也好,‘九九’敬老节也好,李燕萍回馈社会的身影,从未缺席。”刘晋说,李燕萍在每年的公益活动中,都会为镇上提供10万多元的支持。
回馈社会,李燕萍做得最多的,还是不断做大自己的水稻种植产业。“现在我最关心的就是让更多的姐妹能就业有收入。”目前,全村除了有40多名脱贫户长年在她的合作社务工外,还带动了数百名妇女在芋头、土豆、毛节瓜、辣椒等农产品栽种、收获环节中实现就业。
“我媳妇就在她的大米加工厂上班。”北兰村脱贫户梁庭锋说,村中有李燕萍这个“领头雁”,连他这个70岁的老头隔三差五都能在田里找到工作机会,今年8月份插秧10天,他就领了800元的工资。
为了种出来的水稻销得好,今年她又和丈夫决定上马270万元再建第二条大米加工生产线。“生产线吨的目标将实现。”李燕萍说,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已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群众种植2万多亩粮食。
没有品牌,自己和乡亲们种出来的优质米就很难进入商超和电商平台。于是,2017年李燕萍成功注册了“浦福源”商标。合作社所产的大米、芋头,也在2017年—2018年被认定为自治区富硒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
2014年,因为在粮食生产中的突出贡献,李燕萍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22年,李燕萍和丈夫的和美故事,他们家庭也荣膺“全国最美家庭”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