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喷三防”是我国农业专家,依据小麦在春季病虫害等管理上,归纳总结出的一套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具体方法的管理模式,帮助农户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小麦在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的难题。
“一喷三防”:是农业农村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推广的一项技术(主推技术),是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重要举措;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中央、省、地方各级空前重视,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小麦“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等科学混配后一次性喷施,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从而达到增产目的,确保小麦丰产增收,是麦田中后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
小麦在进入生长中后期后,尤其在进入到扬花灌浆期后,气候温度比较高、自然降水量比较大,而且也容易出现持续阴雨、大风大雨、干热风等不利天气的侵袭情况。
再加上此时小麦苗叶繁茂、生长旺盛,田间通风透光环境比较差、小麦自身抗逆抗病虫害能力减弱,甚至有的地区去年冬季较暖、小麦生育过早过快、病原菌积累比较多。
春季时就非常有利于各类病虫害的大肆繁殖侵害,也容易导致小麦发生植株倒伏或者叶片早衰现象,对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十分不利,稍有不当就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巨大冲击。
小麦病害: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茎基腐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黑穗病、赤霉病等,其中以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危害较大,直接关系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病害。
气候性灾害:小麦春季防灾害主要是风灾害和旺长,要防倒伏,扬花期防阴雨,干热风要防小麦早衰干枯。
杀虫剂:抗蚜威、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噻虫·高氯氟、噻虫嗪、啶虫眯、苦参碱、氯氟·吡虫啉等;
杀菌剂:多菌灵、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咪鲜胶、丙硫菌唑、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氟环唑、烯肟菌胺、枯草芽孢杆菌、戊唑醇·咪鲜胺、唑醚·戊唑醇、肟菌·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烯肟·戊唑醇、氰烯菊酯等;
采用什么样的混配剂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发生特点和趋势,选择适宜防病、防虫的农药和叶面肥,采取科学配方。
科学混配农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如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混合不均匀引起约害;
要求“见花打药”,力争抢在雨前用药效果好,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千克,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喷雾后6小时内遇雨要进行补喷。最晚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建议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高效施纺机械喷雾防治,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并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确保防治效果;采用无人机施药,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并注意添加沉降剂等助剂。
为了提高小麦后期的不利因素的防治效果,进行药物防治时,应当根据所在区域、自己麦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进行“一喷多防”,而且连年长期用药或者不合理的单一用药,一些地区的很多病虫害对药物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选择药物时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的更新升级,并且在防治时要主动出击、尽早防治,只有这些,才能确保取得最有成效的防治与保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