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杏彩体育官网入口:“农机女王”是怎样炼成的?

产品介绍

      河东镇后坎村的田野间散发着阵阵稻香,身穿红色外套的郑兰芳在金黄的稻田里显得格外耀眼。烈日当空,汗珠在郑兰芳的额头上打转,她俯下身子,扒开几株水稻对记者说:“从10月24日开始,我们已经收割了1000多亩水稻,眼前这些晚稻还是青绿色的,得再等一些日子才能收割。”

      近日,2023年“广东十大最美农村乡土专家”名单新鲜出炉,陆丰市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下称“支农合作社”)理事长郑兰芳榜上有名。不仅如此,郑兰芳还先后荣获全国二十佳理事长、广东省新时代“五朵金花”、广东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汕尾市“初代”女农机手等荣誉称号,名誉的背后是她对于农业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如何促进提高种粮机械化程度,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如何加强农科服务,引领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看看郑兰芳是怎么做的。

      1964年,郑兰芳出生在陆丰市河东镇后坎村,她从小就有经济头脑:“我十几岁时,一公斤大米才卖5毛钱,种水稻卖不出钱。我就想办法把它酿成米酒,米酒的价格就高多了。那时我边读书边卖酒,挣到了村里第一辆自行车。”

      毕业后,21岁的郑兰芳就职于原陆丰县物资公司南堤营业部,主要负责售卖种田所需的农业器具,“以前农民种田都是用牛耙地,大事小事全靠人工。当时我想,如果种田能实现机械化就好了。”

      1989年,郑兰芳瞅准时机,利用工作时积累的农机知识和行业资源,创建吉利农机配件部。她从成本较低的农机配件供给、维修起步,经过十余年稳扎稳打的前进,一点点积攒本金和客源。

      2007年,郑兰芳成立了陆丰市三农农机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扩大至维修、销售插秧机、拖拉机等大型农具,自己也会教授农民如何使用,逐渐缓解周边农田耕作效率低的问题。

      2009年,郑兰芳成立支农合作社,用十多年的积蓄投资购买6台插秧机。“那时候整个汕尾还没有插秧机,我们去广州把机器买回来后,又到省农科院购买专门的育秧盘,请教使用方法。”回到汕尾后,郑兰芳将育秧盘育秧、机械化插秧的技术传播开来,改善了当地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模式。

      2012年初,郑兰芳购买了72台手扶式插秧机送给种粮大户和贫困户,每台只收600元运费,在她的推广下陆丰一跃成为机械插秧大县。

      2019年,土地流转政策逐步落地,郑兰芳带领支农合作社承担了5000余亩撂荒地,开始机械化种植优质双季稻。

      如今,支农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不仅涵盖汕尾全域,同时还辐射至梅州、河源、惠来、汕尾等地。支农合作社参与人数达101人,年收入1400万元;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辐射7.8万亩,作业服务人群约5326户。

      “以前,后坎村这里的田地很多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窟窿’,我们就慢慢地把它填平,不丢掉任何一亩地。”郑兰芳说。

      “每次距离水稻播种还有一个月,我们就会提前统筹规划,今天种多少,怎么种,明天耕哪里,谁去耕,这些都要做好充分准备。”郑兰芳告诉记者,除了做好周密的计划提高效率外,支农合作社还为种植户提供关于农机的销售、维修、售后、指导等服务,坚持做服务农户的“田间管家”。

      “作物丰收的时候,大家忙个不停。那还没到丰收的季节呢?大家也得工作养家糊口,我们就提供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耕作服务的同时,还帮助他们修理机器。”郑兰芳表示,农户可以直接把坏的设备拿过来修,从基地里开好的设备继续去做工,不耽误生产进度。晚上,她会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工作一天的农机进行维保,确保第二天可以马力全开。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一名专业农机手,再到支农合作社负责人,郑兰芳直言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不仅常常派专家来指导,在购买农机上也给予了购机补贴,以插秧机为例,一台售价1.9万元,农民可以申请6200元的补贴,综合补贴金额在30%左右,加油站也会给予一定的优惠。”郑兰芳表示,在政府帮助下,其公司正着手建设育秧工厂,预计今年底能完工。建设完成后将实现全自动化的育秧生产,每个种植季节能培育约90亩地的秧苗,能够满足两万亩稻田的用苗需求。

      得益于产业园的建设,支农合作社新扩建了水稻烘干和加工设备。“我们烘干10吨湿稻谷只需要1天时间,收费1800元。农户自己晒1000斤稻谷得3个人花3至4天,时长翻倍,光人工就要1800元,还得预防因为晾晒不及时而霉变、发芽导致损失。”郑兰芳指向新建起的厂房说。

      “我今年已经59岁了,再过几年就要退休啦。”郑兰芳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未来很多事情需要年轻人来接手,而让她欣慰的是,她的两个儿子都紧握“接力棒”。

      自大学毕业后,郑兰芳的大儿子颜裕锃和小儿子颜裕成便返回家乡参与合作社事务。“我的大儿子学了企业管理,现在做公司的销售和运营,小儿子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目前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方面的工作。”郑兰芳表示,他们刚开始回到农村时还有一点不适应。但随着他们真正走进田间,泥土里的稻香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这时他们意识到,把大米从田野搬到餐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轰隆隆,滋滋滋……”水稻加工车间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从机器上滚落下来,此时的颜裕锃正在有条不紊地操控着这些机器。

      “我们通过引进这些设备设施,现在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颜裕锃告诉记者,水稻经过烘干机器处理后,从通道运送到传送带,然后经过去石、除杂、去壳、筛选、打磨、抛光等一系列的步骤,米糠、次品米、高质量的成品米会从不同的管道落下。从种植生产到筛选包装,最后到品牌营销,实现“一条龙”运作。

      颜裕成带领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队(下称“小队”)共有15人,成员都是“90后”和“00后”,年服务周边农田约7.8万亩。

      此外,小队积极对接省(市)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进一步探索、改良无人插秧机、无人机直播(种)技术,逐渐扩大服务面积。

      “我们运用app对服务的农户进行建档,进一步对基地的农场进行信息化管理,逐步替换传统式的‘记手账’。种植户也可以直接线上下单,不用到田里去,非常方便。”颜裕成说。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将当地的“丝苗米”“后坎香尖”等优质产品带到了2023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上销售,让陆丰大米走出家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