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小麥產量約佔全國1/4的河南遭遇“爛場雨”。6月7日晚,河南安陽市滑縣袁營村黨支部吳東星(右)和農機手溝通搶收小麥的注意事項。這天夜晚,4台收割機要完成村裡300畝麥田的搶收任務。
9月13日,廣東廣州市增城區石湖村,90后“新農人”沈笑芬(右)操作農用無人機起飛。2018年,沈笑芬畢業后返鄉創業,加入石鄉農機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機團隊盤活利用3000畝閑置田地,帶動周邊4個村庄村民年增收超120萬元。
寧夏西吉縣有“馬鈴薯之鄉”的美譽。當地建設原種繁育基地1萬畝、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全縣馬鈴薯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圖為3月2日,工作人員在西吉縣恆豐馬鈴薯種薯脫毒繁育中心進行馬鈴薯脫毒苗切段繁育。
10月19日,在黑龍江肇東市五裡明鎮東升村,農民把收獲的玉米運到當地合作社指定的地點進行晾晒。秋收時節,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的黑龍江一派繁忙景象,各地農民合作社充分發揮作用,為農民提供專業服務。
總產量13908億斤!今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新時代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豐收答卷,從何而來?
靠科技。農業農村部啟動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五良”綜合性解決方案推廣。
在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總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億萬農民一起,共同寫就這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糧食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各地區各部門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不斷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科技支撐,助力會種地變成“慧種地”。物聯網、大數據、北斗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加快應用,精准播種、智慧灌溉、植保無人機等技術和裝備大面積推廣。送技到田,服務進村,全國近50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在穩糧保供、增產增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項項新技術落地,田間地頭激蕩著科技動能,凸顯農業現代化“金扁擔”的硬支撐。科技助力,農業生產不斷提質增效。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農田水利工作扎實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穩步加快,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以此穩定保障了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了基礎支撐。今年前10月,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完成約6050萬畝。
高標准農田保土保肥保水能力強,畝均糧食產能一般增加10%—20%,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肥節藥綠色種植……目前,我國耕地質量進入持續改善、總體向好階段。
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各地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先進的機械裝備是藏糧於技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裝有北斗定位作業終端的農機裝備達180萬台(套),大國糧倉根基不斷夯實。
農業機械化帶來生產方式變革。洒藥用上植保無人機,點點手機屏幕就可以精准施肥﹔電驅動高性能播種機配合北斗導航駕駛,直線誤差不超過2.5厘米……上天、入地、聯網,各式各樣的智慧農機裝備“大展身手”,手機成了“新農具”。
農業機械化是節糧減損的重要保障。過去,人工收割小麥費時費力、遺撒損失在5%—8%。如今,使用聯合收割機正常條件下平均機收損失僅有1%左右,新型智能北斗導航聯合收割機還可進一步減少機收損失。
當前,農業機械化正在從主要作物耕種收環節加快向秸稈處理、烘干等糧食生產全程延伸。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目前,全國有農村實用人才超2300萬人,其中,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800萬人。近年來,農村實用人才的示范帶動能力持續增強,投身廣袤鄉村的高素質農民越來越多。2022年,高素質農民中獲得農民技術人員職稱、國家職業資格証書的比例分別比2021年提高了6.64個百分點、3.46個百分點,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等新生力量的加入,推動鄉村人才隊伍結構持續改善。
當前,各地區各部門積極筑巢引鳳,強化鄉村人才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實施人才工程項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創業環境和相應服務,引導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和鄉村建設。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培訓,進一步發揮好高素質農民在“三農”領域的領頭雁作用,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近年來,種業振興行動扎實推進,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
今年是我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三年。截至10月,全國新收集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53萬余份,由216個農作物制種基地、300個種畜禽場站組成的良種繁育“國家隊”,供種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總體看,我國種業科技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今年,各地重點推廣高油高產大豆品種,大豆品質明顯提升,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
推進種業振興久久為功。要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加快推動高水平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引導資源要素向種業企業聚集,實現種業全產業鏈現代化。
經營體系強是農業強國的重要特征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超過221萬家、家庭農場近400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620萬家。超過107萬個組織開展社會化服務,成為農民貼心“田保姆”,服務帶動小農戶9100多萬戶,覆蓋超19.7億畝次。
組織農戶優勢顯現。農民合作社成員以農民為主體,在穩定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組織小農戶開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合作闖市場,有效提高農業經營效率。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注入了旺盛活力。
服務帶動能力增強。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營范圍覆蓋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農產品生產,開展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做大做強了一批“鄉字號”“土字號”的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