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预警机的紧迫需求,面对捉襟见肘的国家财力,面对“造不如买”的观点,王小谟据理力争。
王小谟院士走了,而他身后的天空中,一架架性能卓越的国产预警机正盘旋、凝望、守卫着他挚爱的神州热土。
在空战中,占据信息化优势,以预警机主导战斗机群作战的一方,能够对缺少预警机的对手“降维打击”,击落大量敌方战机,取得显著的战果,甚至直接在对方的防空网中撕开一个口子。
打个简单的比方,战斗机自带的雷达受到飞机自身尺寸和供电能力限制,往往探测距离和范围都很有限,就像手电筒一样只能发出窄窄的一束光,照亮一小片区域,这种情况下空战像是在“黑暗森林”里,两伙人各自左手电筒右手板砖进行猎杀对抗。
如果不打开手电筒,就无法搜寻敌人的位置,也就无法打击敌人;然而打开手电筒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让敌人现身。很可能在发现敌人之前,自身的位置就已经暴露——就像漆黑的夜里突然亮起的手电筒一样。
而预警机的出现,相当于其中一方搭了个高台子,上面站了高个子手持探照灯,整个战场一览无遗,敌方有多少人,位置分别在哪里,往哪个方向运动,速度多少,通通看得清清楚楚。己方的人,不再需要打开自己的手电筒,冒着暴露位置的风险去搜寻敌人,只需要照着预警机发现的敌人的位置,发起攻击即可。
更重要的是,“手长的高个”手中的探照灯射程很远,所以可以远离战场,躲在敌方的板砖的射程之外,安全地为队友点亮视野。
而没有预警机的一方,则面临着自身位置暴露,随时面临敌方板砖(导弹)打击,却很难搞清楚敌方位置的尴尬境地,只能看着板砖射程之外的敌方预警机干瞪眼。
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架预警机——以苏制图-4轰炸机为载机的“空警一号”预警机启动研制,但当时国力有限,技术基础薄弱,未能解决地面杂波反射等一系列问题,还是下马了。
“空警一号”的夭折,主要原因是未能攻克被称为“两高一低”的关键技术,即高纯频谱发射机、高性能信号处理器、超低副瓣天线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预警机并非是独立行动的,而是一个指挥所,在实战中与多架战斗机协同。每架战斗机上都有雷达,地面也有多个雷达。
如果出现1架敌机,在5架飞机看来,它就是5个坐标,此时就需要预警机进行综合判断,到底是多架还是一架,而这一精准判断的能力是重点所在。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要自己干。上世纪80年代,中国预警机项目实施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自行研制,由王小谟团队对机载预警雷达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逐步获得突破;另一方面,为加快预警机研制,在预警机项目上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积极借鉴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的成果。
相比于以美国E-3为代表的传统预警机,“费尔康”的领先之处在于其装备了相控阵雷达,可以在雷达不动的情况下实施电扫,效率更高,盲区更小。而直到今天,美国预警机背上的“大蘑菇”仍在不断旋转,以实现传统机械扫描。
尽管“费尔康”很诱人,在当时,似乎不需要很累很麻烦,花一些钱,就可以买来世界一流的预警机技术,
但王小谟坚持认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作为中方技术总负责人,王小谟力排众议,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为后来的自主研制打下坚实基础。研制过程中,
相控阵雷达收发组件、大型天线罩和系统软件等重大关键技术也被国内科研团队掌握,从而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作为平台的大型运输机飞赴以色列,进行系统安装的阶段,这一合作项目被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了。美国再一次对中国发动了大招——技术封锁,以阻止中国获得先进的西方技术,造出自己的预警机。在美国的施压下,2000年7月,以色列撕毁了合同,合作项目宣告夭折。
“中国人一定能行”、“中国人必须自己干”。从此以后,王小谟担任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全面指导总师确定型号技术方案和工程设计。
夏天40多度的高温,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90分贝以上的噪声,都不能让王小谟退缩。他在条件简陋的外场试验现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蓝图。
经常待在车里做实验的王小谟有亲身体验。因此,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遭到反对后,他坚定地说:
而这最终的结果是:耐高温的军用空调首次出现在了雷达机里。后来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王小谟非要在飞机上装个厕所,这个提议让很多人摇头,因为一个厕所至少重达200公斤,给研发工作增加了极大负担。
但是,王小谟却异常坚持:“预警机不同于一般运输机,试飞时间特别长,厕所必须要加。”他还主动把增加的200公斤揽到了自己身上,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设备中“砍”掉了相当的重量。
到了第一架以俄制伊尔-76运输机为平台的原型机装好雷达天线,进行首次试飞的那一天,王小谟在地面上,盯着飞机从起飞到着陆,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中,空警-2000预警机首次亮相,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的机群米秒不差
空警-2000项目成功之后,王小谟又亲任出口型预警机总设计师,提出了以国产运-8中型运输机平台背负圆盘形天线罩,组成全国产预警机的设想。
彼时,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还在研制阶段,国内想要获得大型运输机平台,只能从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前苏联加盟国购买伊尔-76大型运输机。而另一方面,空军运输机部队同样渴求机况良好的伊尔-76,这使得每年能够匀出来作为预警机平台的伊尔-76寥寥无几。以国产中型运输机平台代替进口的伊尔-76,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当时国内大型运输机稀缺,造成预警机数量受到限制的问题。
最终,以国产中型运输机平台搭载传统机械扫描式雷达组成的ZDK-03式预警机不仅研制成功,还出口巴基斯坦,赚取外汇的同时,也为国产新一代预警机积累了经验。
的构想终于成为了现实,以成本较低,不依赖进口的国产中型运输机平台,托举起了性能超过空警-2000的雷达。空警-500预警机首次全面采用国产处理平台、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在信息系统方面实现了所有分系统的国产化。
直到今天,国产预警机还在不断地改进升级之中,最新型号的空警-500A,已经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持续作战的能力更强。
“我这一辈子,此时回头看,人生在世,无非是明白一些道理。比如,人吃过真正的苦后,才懂得什么是甜;比如,遇到挫折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比如,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这件事和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相连,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我这一辈子,此时回头看,人生在世,无非是明白一些道理。比如,人吃过真正的苦后,才懂得什么是甜;比如,遇到挫折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比如,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这件事和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相连,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王小谟拿出5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中的450万元,又想方设法筹集出2000万元,
斯人已逝,但王小谟院士为我国预警机研制彻底打破国际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作出的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
6.澎湃新闻:《“中国预警机之父”讣告中这段往事,是中国科学家面对外方撕毁合同后自强不息的故事》
6.澎湃新闻:《“中国预警机之父”讣告中这段往事,是中国科学家面对外方撕毁合同后自强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