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发性重要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气象专家预计,黄淮大部小麦在4月中旬至下旬中期也将进入抽穗扬花期,预计河南南部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风险等级高,河南中部气象风险等级较高。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麦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黄淮中北部、华北等常年小麦赤霉病偶发麦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科学防控,有效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在加强肥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的同时,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发生流行、降低毒素污染的关键措施。应做到“”。
(一)坚持适期用药。气象专家提示: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预防窗口期短、防治难度大。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主动预防”控制措施,若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1次;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黄淮北部、华北、西北等偶发区,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喷施“保险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黄淮地区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开展统防统治。黄淮麦区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如遇到连续阴雨、结露或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并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降低病菌抗药性。
(二)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赤霉病重发区,以及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谨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尽量选用微乳剂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防治小麦赤霉病,已经有成熟的技术方案。那就是要坚持“见花打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药,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确保控制效果。对多菌灵抗性高水平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小麦赤霉病防治具体用药方法:可亩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25毫升,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0~6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三)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保证药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请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并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这就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